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标题:
为什么性格测试没价值?研究发现真实的人比试验时更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4-12-26 09:45
标题:
为什么性格测试没价值?研究发现真实的人比试验时更
这是我在网上随意搜索的性格调卷中的两道问题。从微信朋友圈到好友博客到各大社交网站,各种性格调卷一直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在社交网络的个人资料栏目高悬性格调卷给出的性格评定,也是许多网友必不可少的习惯。
遗憾的是,在当代心理学看来,类似的性格调卷几乎毫无价值。具体的原因非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问卷中勾选的喜好和行为倾向,往往和实际生活中、具体里表现出来的喜好和行为倾向出入太大。
下面让我们用新近的两则研究来举例说明这一点。在11月17日发表于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我们在他人和收获利益之间的选择倾向。具体实验是这样实施的:受试者进入互相隔离的实验房间,互相不予接触。他们随机获得“决定者”或者“接受者”的角色分配。电脑屏幕上会不断给予决定者二选一的选择。决定者可以从两个备选项中选择收益的多少和电击等级高下。无论如何选择,收益都归决定者所有。在一半的选择情形下,两个备选项都是电击接受者,而在另一半的情形下,都是电击决定者自己。在所有选择情形完成以后,研究者随机实施一项决定者做出的选择。
举一个更加形象的例子。比如在某次具体的选择情形中,电脑屏幕上会显示:本次电击接受者。选项分别为:等级为七的电击和十英镑的收益;等级为十的电击和十五英镑的收益。
实验的用意在于测试决定者如何衡量电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的。比方说,决定者是否会为了自己的收益,不顾他人的感受,拼命选择个人收益最高的选项。又比方说,在电击决定者自己的情形下,决定者需要决断承受高收益高电击,还是满足于低收益低电击等等。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决定者给予他人的电击水平都显著低于给予自己的电击水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决定者都是“超级利他主义者”,把他人的痛苦看作比自己的痛苦更加重要,更加需要避免。
遗憾的是,十分类似的实验早在2012年就被实践过。那次研究显示,在假想中汇报的决断,和实际场景中,当我们收益在手之时的真实行为倾向完全是南辕北辙。
这份2012年的研究极其类似上文叙述的新研究。在实验中,决定者被给予二十英镑。决定者可以决定是否用二十英镑中的一部分来减轻接受者的电击水平。实验结束以后,决定者将可以带走剩余金额的十倍。也就是说,若决定者一毛不拔,他或者她就能够带走二百英镑。
研究中的一个实验场景是纯粹的假想实验场景。决定者阅读类似上一段的描述,并且回答他或者她的决定。在这个假想实验场景下,几乎所有的决定者都决定倾其所有,把所有的现金都用来减轻接受者的电击痛苦。
但是在真实实验场景中,情况可就不这么妙了。在真实实验场景中,决定者和接受者会面,进入后者将要遭受电击的实验室,并且体会了低水平电击的疼痛。当然,决定者也被给予了一张二十英镑的现钞。然后实验开始,决定者一边看着隔壁实验室的电击直播(实际上是录影带),一边决定如何平衡自己的收益和他人的痛苦。结果,平均而言,决定者在手中的二十英镑里留下了约十三英镑,换言之,也就是最后把一百三十英镑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而任由接受方品尝电击的痛苦。
研究者对于实验结果颇为好奇,于是又增加了一些测试。他们逐步给假想实验场景中增添细节。他们先是加入了更加绘声绘色的描述。他们然后让决定者进入实际的电击现场做决定。最后,研究者让决定者会见接受者,体尝遭受电击的滋味,并且努力想象他们手里捏着二十英镑现钞。伴随着实际信息的一步一步增加,伴随着假想实验场景越来越接近真实实验场景,决定者留给自己的现金也越来越多,直到最后他们留下的金额和真实实验场景中留下的金额所差无几。
上述的研究,和其他大量的心理研究一致,指称我们的喜好和行为倾向十分受到因素的影响。以上述的两项研究为例,我们有理由相信,假想实验报酬和真的有二十美金握在手里极大地影响了受试者的决断。毕竟,我们不需要心理学家也知道,抽象的假想和真的现金握在手里,转身就能带走几乎肯定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偏向。而这就是性格调卷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认为我们在抽象的、假想里汇报的喜好和行为偏向准确地描述了一种稳定的性格。实际上,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具体因素的影响。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往往和假想里的汇报差之千里。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6-26 16:16
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
欢迎光临 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http://bbs.w91.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