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标题:
民谣会说话?说的是文化!(图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1-15 13:27
标题:
民谣会说话?说的是文化!(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红雨
新年假期结束,新年乐季进入民谣时间!“同桌的你—校园民谣20周年演唱会”将于本月23日在星海音乐厅举行。因校园民谣深受影响,为此,重要的民谣制作人、艺术策划人钟适芳日前来到星海音乐厅,在民谣系列讲堂之一“音乐在上”上,为听众讲述民谣的故事。
源于土地的古老民谣音乐(又称world music,世界音乐),如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知识与民谣相遇,会开出怎样令人惊喜的花朵?……记者进行了专访, 听她细说关于民谣的故事。
听民谣
更要倾听背后的文化
问:钟老师为何成为了音乐制作人?记得您并不是学音乐的。
钟:很遗憾没有学音乐,但这也提供给我另类的欣赏音乐角度。我10岁左右就开始听音乐了,种类很杂,有欧美的民谣,也有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小时候听乐的经历影响了我一生。
问:“大大树”是怎么创立的?
钟:1993年从英国留学返台后,不想再从事流行音乐,但还是想做音乐,做我想做的、自己难忘的音乐家。比如西非马里的阿里·法卡·图日(Ali Farka Touré)。
我喜欢旅行。旅行中,见到这位非洲的部落音乐家只是简单用敲击葫芦,就创作出吸引人的美妙乐音。他的作品,因此成为“大大树”代理的第一张唱片,后来深深影响了歌手的创作。
问:“大大树”不是大牌子,但是在岛内和欧美音乐界都有不错的口碑,原因何在?
钟:除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外,我们很看重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90年代在,世界音乐是作为音响发烧碟来营销的,没有人去介绍它的文化背景。我这样做,唱片行老板开始也是不胜其烦,这需要。
问:它如何让世界“看到”民谣?
钟:其实,年轻人从上世纪60年代唱英文民谣开始,到70年代就发起了“唱自己的歌”运动,从自己的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到90年代更深入发掘少数民族的本土音乐。然而,我参加过好些欧洲音乐节,都发现没有介绍岛内少数民族音乐的作品。
第一个带我们走出去的专辑是《槟榔兄弟》。歌手们都出身少数民族,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板模工。少数民族属于起源于福建省的太平洋南岛语族,历史上的迁徙径终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槟榔是他们共同的祭祀用品。
《槟榔兄弟》果然引起了广泛共鸣。这张专辑一出来,就在海外音乐节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就越来越多了,交工乐队、泰雅族音乐……
定主题
“拼盘”音乐节没有意思
问:因此,2001年就创办的“流浪之歌”音乐节上,也常常出现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音乐?
钟:是的。我们做音乐节,和做“大大树”品牌有同样的文化,就是不但要让大家听到音乐,还要让大家了解异族的人文,让音乐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
引进作品方面就不止看欧美,东南亚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计划地引入了一系列东南亚的音乐,这些音乐又和中国传统音乐、欧美音乐有交流和混搭。
问:“流浪之歌”音乐节和别的音乐节有何不同?
钟:我想,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每年都会聚焦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除了艺术性外,我们也很在意议题的公共性。
做什么都有的“拼盘”音乐节很简单,但我们希望音乐节有清晰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观众能通过音乐,用与以前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问:音乐节挑选节目和演出团体有什么标准?
钟:音乐节每年大约有2000人参加,我们在策划时,都会根据当年主题,选择最值得推荐给音乐节观众的乐人、乐队。国外和岛内节目并无固定比例。
有责任
“流浪之歌”改变观众视界
问:那么音乐节的影响如何?
钟:音乐会说话,音乐能对话。这个影响一是社会的,一是艺术上的。
有大量来自印尼、越南、菲律宾的东南亚劳工。不少参与音乐节的听众反映,通过参与“流浪之歌”了解他们的人文历史,改变了对这些劳工的。而十几年来,观众的持续追捧,说明他们相信我们的价值选择。
同时,我们希望音乐节不但成为观演沟通的桥梁,也成为艺术家交流的平台。比如,印尼音乐家在2008年参加了“流浪之歌音乐节”后,受到,回国创办了自己的音乐节。
问:2008年后音乐节得到台北市赞助场地才移入了室内,之前户外的如何票房?音乐节如何收支平衡?
钟:音乐节的经费来自赞助、的补助以及票房。早年户外的“流浪之歌音乐节”因为在台北市中心的公园,是免费的市民活动。进学校演出属于教育性的工作坊,都是免费的。
问:今年音乐节有哪些变化?内地观众如何购票?
钟:今年的音乐节在9、10月份,台北是在历史建筑中山堂演出。然后会应林怀民老师邀请,有两天去云门演出。周末则进学校演出,艺术教育,培育观众。
为了方便内地观众参加,我们可能会与星海音乐厅合作,摸索出一个专供内地的购票模式。
音乐不在课本里,也不在五线谱间,音乐是生活中的……这许多在旅行上积累的乐声,让我的生命比别人富足,也让我在年轻时立志创造让他人富足的声响
—钟适芳
嘉宾简介
钟适芳
著名民谣音乐节“流浪之歌”、民谣音乐品牌“大大树”创始人、制作人,目前任教于大学学院,兼任政大艺文中心主任。她曾于政大学院主持“大众文化与流行音乐课程” (Popular Music & Culture Curriculum),开创了大学与流行音乐产业合作的先例。
2011年,她制作导演了纪录片《边界移动两百年》(From Border to Border) ,影片以八个章节探见印度华人两百年间的“来”与“去”、边缘而碎片的历史记忆,以及华人与印度主流社会间的隔阂。影片入围2014年台北电影、2014国际纪录片影展、2014女性影展。
链接
民谣系列讲堂之二·《民谣之河,曾流经何处?》
由亲历历史的音乐人、乐评人从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出发,娓娓而谈,得出对整个华语民谣历史的系统性梳理。
时间:1月18日15:00-17:00
地点: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
主讲:蒋明(民谣歌手、知名乐评人)
特邀嘉宾:宁二(民谣推动者)
李红雨
欢迎光临 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http://bbs.w91.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