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标题:
图文:“移民”赵久富兑现致富承诺
[打印本页]
作者:
xmxm76
时间:
2015-3-17 20:02
标题:
图文:“移民”赵久富兑现致富承诺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水,赵久富开心地笑了图为:沃野上整齐划一的黄湖移民新区
图为:赵久富回到老家,见到乡亲们格外亲切
图为:难得回家看望生病住院的八旬老母
本报记者张泉 关前裕 高家龙
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泓清泉,从丹江口库区流淌而出,一北进,润泽北国大地。对库区内安外迁的每一个移民来说,这是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一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家园,泪别亲人,远离故乡。
在这支庞大的搬迁队伍中,“移民”赵久富的故事,或许是这段移民史最初的开始,也是最好的结尾:4年前的那个初春,他许下对村民们如山的承诺,带着乡亲们第一个搬迁之,揭开几十万移民浩荡外迁的历史扉页。
4年后的今天,当一泓清泉北上,他乡已成故乡,当初的承诺,也已变成现实。他的故事是汉水最为生动的注脚。
村民面前“第一个搬”
赵久富祖祖辈辈生活在市郧县(现已改为郧阳区)的余咀村。
2009年秋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郧县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在该村率先启动,县里希望余咀村能为全县3万余移民外迁开个好头。
万事开头难,移民外迁又是“天下第一难”,难上加难,部队转业的村支部赵久富被推到风口浪尖。
赵久富和妻子都是本地人,各自有兄弟姊妹6个,亲代都生活在这里。按照政策,赵久富一家可以不用外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不带头,说不过去,我不搬,其他人怎么会搬呢?”赵久富苦口婆心地做妻子的工作。
可妻子说破天也不愿意搬,她说:“爹娘年纪这大了,这一去上千里,以后见一面都难。要搬你搬,我守着爹娘替你尽孝。”
“我也不是很愿意搬,我都五十六七岁的人了,家里有上十亩稻田、几十亩河滩地和山场,一年有大几万元的收入。搬到外地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我是村支书,我都不搬,别人那咋办?”好说歹说,他终于做通了妻子的工作。一一做通家里人的工作后,他马上召开全村群众动员大会,并在大会上:“我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我第一个搬!”
村民动员大会上,各家说着各家的难处,各人讲着各人的担忧。会后,赵久富还得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
村民张义宝两口子借故外出不跟工作队员见面,只留下年迈的母亲在家里。赵久富知道张义宝的心病:一期移民时他姑妈搬迁到天门,生活极不适应,这些年日子过得磕磕碰碰,他担心姑妈的命运在他身上重演。
赵久富自费带他到团风新安置点去实地考察,又先后十余次上门分析移民政策,并向他承诺,搬迁后收入绝对比现在高。赵久富的诚意,一点点解开了张义宝的,他终于答应搬迁。
租房安顿父母后领头外迁
2010年4月30日,是余咀村搬迁的日子。
搬迁的前一天,赵久富提前让妹妹接走了年过八旬的父母。他原本想带着父母一起搬迁的,好尽尽孝道,可老人家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死活不愿意走。搬迁后,家里的房子要拆,他只得在附近给父母租了间房,安顿老两口。
“我知道我妈眼泪太多,所以临走的时候不让她见到,眼不见还强一点。”赵久富对妹妹说。
搬迁前夜,赵久富拆下了自家四扇门板当饭桌,拿出了家里自酿的黄酒,把几十个乡亲请到了家里,天亮就要分别了,这是他们在故乡最后的晚餐。
搬迁日清晨,赵久富和村干部一起组织移民上车。欢送仪式现场,锣鼓声、唢呐声响成一片。但热闹喜庆的气氛无法冲淡亲人离别的伤感。
赵久富没想到,尽管一再两老不要来送行,但两老还是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赶到了欢送现场。老人颤巍巍拄着拐杖,在人群里使劲地往车队这边挤,满头白发在山村初春清晨的寒风中飘动着。
他的眼泪刷地一下涌了出来。他疾步下车,走到父母身边,跟母亲拥抱了一下,说:“爸妈,搬家是好事,你们回去,有事了打我电话。等那边工作忙松些了,我再回来看你们。”随后决然转身上车,再未回头。
876户移民无一人返迁回乡
当日下午,赵久富和乡亲们抵达团风黄湖新区的移民安置点,住进了新房。
来不及整理刚刚离别家园的伤感,来不及卸下旅途的劳顿,赵久富就一家一家上门,帮助移民解决初来乍到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户移民一个问题没处理好,他们就有可能偷偷跑回去,一户跑回去了,就有可能带动其他户跟着跑。”赵久富说。
搬得出,仅仅是第一步,要住得下,才是赵久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搬迁之前,许多村民就担心,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怕的是受当地人。当过兵的赵久富首先在新村建立了民兵连,负责辖区的治安、消防,防盗和防火,并在当地的帮助下,对移民新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联防制度,开通了短信平台,一家有事,家家可知。有了安全感,移民们渐渐安下心来。
移民前,赵久富的儿子赵雨在谈了一个女朋友。到了谈婚论嫁,女孩要求赵雨回,否则分手。
“搬迁过来了,哪还能返迁?”赵久富不同意,最后儿子的婚事无奈告吹。目前,赵雨在团风一家加油站找到了工作,通过勤奋努力,他获得了一名黄冈姑娘的青睐,两人感情发展良好。赵久富的努力和新家的温暖,让移民渐渐扎下根来,876户居民无一人返迁。
黄冈团风黄湖新区移民安置工作千头万绪,忙碌中,一年转瞬即逝。移民逐渐安定下来后,最让赵久富牵挂的还是老家的年迈双亲。这一年中,赵久富没回过一次老家看望双亲。次年春天,86岁的老父亲病情加重,等他连夜赶回时,老父亲已经不能开口说话,次日就撒手人寰。不已的赵久富在老人遗体前长跪不起。
“父亲到去世那天都还不知道他儿子搬过去的新家是啥样子,可以说他是带着牵挂和担心走的。”说起父亲,赵久富眼中仍泪光闪动。
四年兑现“让村民致富”承诺
在黄湖新区群众服务中心,有一本值班干部签到簿,这是赵久富担任总支书以来定下的规矩—每天的值班干部必须记录当日所做之事以及去向。
翻开这本签到簿,一年来的工作一目了然:为群众解决房屋漏水问题、新区卫生整治、为村里引进项目……尽管许多事都很琐碎,但已年近六旬的赵久富不敢丝毫懈怠,因为他曾拍着胸脯,对村民有过这样的承诺:他们搬过来后日子过得更好。这个承诺不兑现,他无法向乡亲们交待。
村里的灯、卫生等公共事业开支,以前有上级拨款支持。去年,政策发生变化,拨款没有了,需要自筹资金。为了解决新区的公共经费,赵久富四处化缘,终于了团风一家钢构厂的老板,对方同意赞助30万元。
搬来黄湖新区后,很多年轻人都就近在黄冈、武汉等地打工,仅团风本地一些钢构厂就吸纳了五六百人就业。但令赵久富头疼的是,五六十岁甚至更加年长的人怎么就业?在赵久富的奔走呼吁下,一家农业公司准备投入十几个亿,在黄湖新区建成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集水稻、龙虾养殖、果蔬采摘、花卉、旅游等为一体。
对当初拒不搬迁的张义宝,赵久富也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帮助他的两个儿子在团风干起了工程,事业发展顺风顺水,日子过得比在余咀村红火得多。
把他乡变故乡,带领村民都致富,短短四年,赵久富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7-14 19:13
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
欢迎光临 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http://bbs.w91.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