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婆媳关系-心理测试-人性的弱点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些“”不存在 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0

好友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喜爱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其实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已经言之凿凿的历史,也依然存在着众多尚待挖掘或的疑点。而且,越是深入研究历史,这种现象就会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事实虽然客观存在,但历史是人写的,人们永远只能从现有的知识型来认识历史,而知识型本身也是历史的。因此,前人所留下的东西是否真实,是值得商榷的。更何况,中国古代历史的写作,往往把“”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为了传达“正确”的意识、伦理,史书中不实或者语焉不详之处比比皆是。
  除了人为的意识上的偏差,历史中还存在着大量被掩藏的。而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研究历史的乐趣之一,如同大浪淘沙,当附着在历史上的“沙子”被淘洗过后,就会看到“金子”—。沙子里面藏有多少金子,我们不知道,随着这些金子逐渐显露,历史显得生动、鲜活起来。
  历史的发展又像一个连续不断的加减法,有一些内容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忘,还有一些内容却被有意地加了进来。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就是那些被加减过的历史。后人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去芜存精,不断接近。
  有人会问:何必要寻找历史?
  答案是:因为我们需要。
  “真、善、美”排在第一位的是“真”!
  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就可以避免误入。可是,假如你面对的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能照出正确的吗?
  思辨历史的过程,应该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过程。思辨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当你只懂得跟随别人,时,你的思考能力又有何用?
  反之,当你开始质疑前人的记述是否属实时,当你开始思考看到的背后是否另有隐情时,说明你正在成长,正在成为一个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判断,并以此引领生活的人。
  最不济,知道一些人所不知的历史,可以使你充实谈资或者附庸风雅。这虽正的历史学者们所不屑为之,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侃侃大山、聊聊天确是无伤大雅。
  基于上以种种理由,才有了这本书。
  本书没有追求内容的全面丰富,而是选择了一些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或认识错误的事件或人物,对它们进行研究、对照和论证,揭开在他们身上的薄纱,还原其真正的面貌。这些事件或人物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却可以折射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气象,包括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教状况以及文化影响。
  全书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以讹传讹的历史,包括正史中人为的错误,以及民间传说、电视等中对历史的误读;二,被的,包括重大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躲藏在历史背后的“大人物”。
  前面说过,由于人类只能以当下的意识形态去看待历史,因此,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是客观的和一劳永逸的。由是,本书中的观点也可能不是第一。与历史的实践相比,我们更希望能够传达一个: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只有看懂了,才可以真正以史为鉴。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以下各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协助编写以及查证工作,他们是:邢玲娥、于明琪、郑志远、刘香莲、梁顺利、明、孙慧等。不能在封面上为其一一署名,只能在此表示感谢,祝福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努力接近真实,真实就有价值。
  第一章 这些“”不存在
  /001
  西施原来不存在002
  秦始皇并未彻底统一天下006
  徐福没有到过日本009
  王昭君远嫁匈奴并非悲剧013
  貂蝉只是个美丽的传说017
  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023
  中国第一个女不是武则天027
  达摩并不是少林武术的祖师爷033
  唐僧西行并不是公派出国学习037
  真实的杨家将没那么多人044
  秦少游娶苏小妹,纯属拉郎配053
  苏州四才子无周文宾此人058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061
  顺治帝出家与董小宛无关072
  第二章 请坛
  /077
  尧舜禅让并非出于078
  周公原来已称王082
  虚名堆出个关二爷086
  历史从李世民开始091
  岳飞并非“满江红”100
  包青天: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105
  “康乾盛世”只是个114
  纪晓岚是个纵欲狂119
  第三章 说句话
  /123
  商纣王并非124
  秦始皇曾打算禅让,“”另有隐情128
  项羽没烧过阿房宫139
  韩信并没有谋反142
  “莽汉”张飞原来文武双全150
  魏延的千古奇冤156
  “”杨广的雄才伟略163
  唐高不是窝囊废173
  胡宪曾是“抗倭英雄”176
  “”严嵩,贤多于奸184
  潘仁美其实是193
  赵光义没有弑兄197
  宋朝真不是很差的朝代204
  《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不是216
  雍正没有,不葬清东陵另有隐情219
  光绪不是慈禧毒死的228
  第四章 另有隐情
  /237
  “炎黄”原本是“黄炎”238
  一句谎言让秦始皇修起万里长城242
  秦陵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24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无关249
  蔡伦造纸的253
  压倒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季风气候吗?259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262
  蒙古帝国因为大风没有攻上日本岛267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纯属谎言272
  朱棣的生母是个朝鲜人278
  巨富沈万三,其实很可怜281
  清朝“剃发”灾难的始作俑者是汉族人289
  太平的293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成为清末四案之首的301
  “盗墓将军”孙殿英盗掘清朝皇陵之谜305
  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说这个人不存在,想必会引起一片哗然。然而,这是事实,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个人物的确切事迹。难道她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中国语汇中一个最具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的一计: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上,心中十分矛盾,一上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振奋,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的狐狸精,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他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这位越国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而亡的,这与同时代的伍子胥是一个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中。根据民间传说,千古奇观“钱塘潮”就是由于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斗争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知端的。
  西施真的存在吗?
  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各种野史中异彩纷呈,但是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的理由是:
  其一,翻阅《史记·越世家》《国语·越语下》等正史,其中都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史记》中还记载了范蠡的结局:勾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离春秋时代较近,也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其二,西施是古代的通称,不是实指,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两百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多采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其四,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大加,给西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存在的可信性。
  疑问出来了,如果离春秋时期较近的《国语》《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历史陈迹?
  其五,否认“西施美人计”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子来当,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技,西施则是为这种观念而特意的一个人物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综合以上各种,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还有一部分人相信西施是存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其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而是由后人不断补充完成的,因此,用它来论证西施有无是不足为据的。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孟子》《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刘安的《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因此,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其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因此,西施之事不见于史书,是因为吴、越两国史家讳言。秉笔严谨的司马迁因没有正史所依,而未将其纳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其存在的。
  其三,浙江绍兴曾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子胥则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意,那宽袖长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当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郑旦了。况且,为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住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存,由此认为确有西施其人其事。
  历史争论往往是因为有,却又不是,所以在没有更确凿的前,公婆都有理。不过,根据以上的辩论,显然,西施其人其事不存在的可信度更高,因为故事和遗迹都是可以的。然而,我们更愿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绝世的、心系国家,却也多情的美人。我们依然会为这样一个美人的悲惨命运掬一抔泪。
  前209年7月,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各地农民起义一触即发,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二世胡亥招来赵高,二人合谋决定干两件大事给那些大臣们看看。
  第一件事是诛杀自己的亲兄弟,这对于的封建王朝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二是出兵统一天下。这件事则让人产生疑问。根据我们熟悉的历史,秦二世的爸爸秦始皇在前221年就已经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的“六王毕,四海一”,更是深入。那么,胡亥又何来“统一天下”呢?
  最后一个国家
  事实上,秦始皇生前确实留下一个国家没有扫灭,它就是卫国。
  卫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由于周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文王第三子)、弟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这两个人四处,说周公篡夺,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奭等人都将信将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康叔始终坚定地支持四哥周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以后,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商遗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为十二诸侯之一,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式微,沦为附庸,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说起来,卫国的命运真是曲折,在历史上两次被灭又两次被救了回来。第一次被灭发生在前660年,当时的国君是卫懿公。此公性喜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有趣的是,当狄族军队一拥而至时,卫懿公让手下的人出力杀贼,没想到,这些平时被他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来了个以牙还牙,让他去找那些鹤将军们出力。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
  可能是天不灭卫,“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时候拉了卫国一把。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齐桓公回国时,新立的卫文公为表感激,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他国国君有足不出境的规矩,齐桓公就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卫国重新在楚丘(今河南渭县)建都。此是第一次复国。
  后来卫国内乱不断,外忧不绝,渐渐。四百多年后,即前25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了在马陵之败后重振雄风,攻打秦国陶郡,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卫国第二次被灭。如果没有意外,卫国该就此寿终正寝了,孰料,一向只肯弱肉强食的秦昭王竟然“仗义”帮助卫国复了国。事实上,秦昭王之所以帮助卫国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意借此打击魏国。卫国就这样第二次复国,自此卫国也成为秦王国的附庸国。
  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最后只剩下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前241年,秦国取了濮阳等地,卫君角迁往野王县,卫已是名存实亡了,但毕竟不算灭国。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
  卧榻之侧何以安睡十三年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但卫国却偏偏在“少恩而虎狼心”、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眼皮底下“安歇”了十几年,这其中有什么微妙的原因吗?
  通常的看法是,嬴政之所以没有灭卫,是因为卫国太小了,而且已经称臣,根本不值得去灭。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卫国虽小,终究还是个国,虽然是附庸之国,仍非郡县可比。因此,它被忽略的可能性较小,有意不灭更可信一些。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有意不灭卫呢?可能是因为卫国当年是乃祖帮助复国的,而且已成为秦王国的附庸,于是就放他一马。再说,留下一个附庸国或许也是有颜面的事吧?
  民间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是商人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的老家是卫国,所以,卫国是秦始皇的“祖国”。再说,让秦国崛起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因此,不灭卫国,是秦始皇对“祖国”的尊重。
  以上说法仅是猜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漏洞。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在前221年扫平了六国,却没有统一天下。而当四海归“一”时,秦王朝也了末。
  徐福亦作徐巿,本名议,字君旁,齐国琅琊人(今江苏省赣榆县),是一个方士。据《史记》记载,徐福曾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和三十七年(前219和前210年),先后两次出海到三神山求仙药。在第二次出海时,秦始皇给他三千男女、五谷的种子以及各个工种的工匠一同前行。结果徐福到了“平原广泽”之地后,在那里称王,再也没有回来。这是我国史藉上有关徐福东渡的最早记录,之后在历代的史书中都有所记载,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人认为,三神山即日本三岛,所到的“平原广泽”就是纪伊半岛上的熊野川,其登陆的地方就在今新宫市东北数里的波多须浦。在日本也有不少关于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载,最早的记录出自11世纪源隆国的《今昔物语》。在日本当地还有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仅他的登陆地点就有九处之多,并且至今在日本还留有不少与徐福有关的史迹。
  如果以上记录属实,那以徐福为首的几千人,便是我国最早有记录的移居日本的移民集团。然而,关于徐福是否去了日本,至今依然争论不休。
  徐福东渡的传说
  传说前221年,秦始皇做了中国第一位后,便幻想长生不死。他遍访高人传授不死之术,并让探险家寻求不死之药。齐人徐福、燕人卢生愿意效劳。徐福说燕齐东面的大海之中,有三座仙山,叫瀛洲、蓬莱、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出产不死的仙药。当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曾多次派人寻找,可是回来的人总是说,三座神山遥望如云,船到了跟前山就沉入海底,可望而不可即(今天看来,那可能是海市蜃楼)。卢生也说,燕人中有几位高人,他们能把灵魂从躯壳中出来,可以和神仙直接对话,当初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浅,未能找到他们。秦始皇听了很高兴,立即委派卢生去寻找高人,派徐福下海寻找三座仙山和不老仙药。
  徐福第一次出海无功而返。为了逃避惩罚,他对秦始皇诈称:“船只难以靠近仙山,需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还要派一些有特殊技艺的工匠和有关人士去。”秦始皇相信了他的,于是再派徐福出去寻找仙药。
  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两千多人,乘着装满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的大船,入海去仙山求药。此时刚好发生的事,徐福害怕寻“不死药”不得,难免一死,于是到了东瀛后,再也不回去了。
  船上的男女都是秦国优秀儿女、专家人才,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东瀛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这个东瀛就是今天的日本。
  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日本人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早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到中国取经的日本僧人义楚说:“日本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而不返,止于此。”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弘顺;明初,日本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时也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遵宪等人,都参观过徐福墓,而且在诗文题记中称,徐福传说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人们为他建庙、祠、像,尊他为稻作、蚕桑、医药之神。
  事实上,不但是日本人的肯定,日本的社会发展似乎也在证明徐福确实去了那里。日本有二千年之久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前200年前后却突然进入稻作农耕的高度文明,同时在短期内进入高度文明的生活。
  现古发现,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五十余处,登陆点二十余处,古载四十多项,传说故事三十余个,覆盖日本的十七个县。传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基本都是说“徐福为避暴秦,别觅见乐土,遂率众东渡来日”。日本徐福会会长称:“徐福是日本民族之开国始祖。”而徐福在中国的赣榆故里被发现不久,日本新宫市市长即以徐福当日登陆定居“第二故国”的故乡人身份,代表当地人民要求与赣榆县结成友好城市,并请求该县用徐福故乡特产优质大理石,为他们塑一尊徐福立像,以备将像竖立于徐福在日“故里”的墓前,供人瞻仰,“并作永久的、历史友好的象征”。
  看来,徐福确实去了日本,可是根据国内正史记载,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徐福第二次出海到了哪里?
  据《史记》等中国正史的记载,徐福第一次寻仙未果,回来谎称,蓬莱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可是因为大鲛鱼捣乱,所以没有拿到。他请求秦始皇派善射者一起去射杀鲛鱼。一心追求寻访,求得长生不老之药的秦始皇再次相信了徐福的,又给了徐福男女三千人,以及五谷种子及百工匠人,让他再一次出海远行。至此,史书的记载与传说基本相符。
  关于第二次东渡的结果,《史记》中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意思是徐福到了一个大平原上,在那里称起王来。这一次,徐福真的一去不返了。
  这个“平原广泽”到底在何处?有学者认为就是日本的本州,理由是东海各岛中,只有日本本州有平原广泽。神武天皇(传统中的日本开国之君)建国的檀原一带,有琵琶湖与远淡海二大泽,二泽周围有九处平原,正符合徐福称王之地的地理特征。
  这段推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漏洞是,推论人是先认定日本的本州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平原广泽”,然后去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推理,符合条件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例如,中国东部海域内的舟山群岛、刘公岛、岛等等,都可以是徐福的隐居地。
  我们不妨根据史书来个正推。
  根据《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澶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
  根据这段记载,徐福最后到了澶洲。《后汉书》上说这个澶洲在会稽东冶县东海内。此处所说的会稽并非今天的浙江绍兴,而是指古会稽。汉代的会稽,辖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的一部分以及福建省的全部,东冶县在今天的福建福州。东冶临近海边,与旧交趾国有水上运通。交趾国相当大一部分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徐福一行说不定去了那里。
  此外,在日本的称谓上也有漏洞。日本古称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以“东夷”的身份出现于历朝的官修史书中,是中国最悠久的东邻。倘若徐福到的澶洲是倭国的话,《后汉书》中更可能直说倭国,而不必把澶洲从倭国中分离出来。
  除了地理上不确定外,有关徐福到了日本的事迹在史书中也找不到。此传闻起于唐、宋时代,但那个时代的官修史书,如《书·东夷传》《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外国传》中,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徐福与日本有关。更有趣的是,连《列异传》《列仙传》《搜神记》这一类记载奇闻异事的小说书都没有关于徐福的记载。日本的主要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先代旧事本纪》也没有徐福的名字。
  既然所有的正史都没有提到徐福到过日本或时称的倭国,那么,说徐福到过日本,甚至还是日本的开国之君神武天皇,似乎毫无根据可言。
  至于历史上有日本人尊徐福为他们的祖先,更可能是套近乎。上古、中古时代的日本一直很仰慕中国文化,他们的君臣也以能够与中国套上关系为荣。这一点有史料为证。
  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倭人,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悉黥面纹身。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纹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人好沉没、取鱼,亦纹身以获水禽。”
  这段记载中提到,古代的日本人为了自高身份,自称是太伯之后,还学着夏朝太康之子,断发纹身。太伯是西周时代吴国的始祖。他本是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王打算立幼子季历继承,长子太伯和二弟仲雍为了避嫌,远走蛮荒的江南。在那里,太伯等人跟随当地的风俗,断发纹身,成为当地的君长。但是,在这段记载中,古代的日本人自称是太伯之后,并没有说自己是徐福的后人。
  徐福是否到了日本,其传说、事迹是否真实,现在看来,这还有待论证。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朝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名列我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
  昭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以她作为主角。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从大汉族主义以及大男人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甚至还有文学作品称,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蛮荒,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而。更有版本说,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尽了。
  这些传说可能是中原人士一厢情愿的,真实情况可能是,王昭君自愿嫁入匈奴汗国,在那里所受到的是顶尖享受,终老于幸福之中。
  悲剧的传说
  我们来看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说。
  传说两千多年前在长江西陵峡秭归县宝坪村,住了个叫王忠的庄稼人,这个庄稼人因为一直没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庙进香许愿,祈求得到一个像屈原那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后代。结果真的很,八月十五夜里,他的妻子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便生下一个比天仙还标致的姑娘,这就是王昭君。昭君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心地善良,忧国忧民,特别喜欢望月吟唱,父母就为她建了一座楼,起名望月楼。
  后来汉元帝挑选天下做后妃,昭君被选中。王昭君到京城长安后,和其他被选的秀女一样,先到画师毛延寿那儿画像。有的为了得到的青睐,重金贿赂毛画师,画师就将她们画得美貌非凡。王昭君不信这个邪,没有给毛画师金银财宝,毛画师就有意在王昭君眼睛下面点了一点,结果王昭君没能入汉元帝法眼,寂寞于后宫。
  几年之后,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廷求亲,汉元帝决定在不受宠的中物色几位,赏赐给他,并许诺谁愿意前往,就给予公主的身份。王昭君挺身而出。临行前,汉元帝召见昭君,一见面就惊呆了,如此美丽的美人,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一席谈话,更觉昭君才智过人,整个后宫无人可及。元帝深深后悔,两眼望着昭君,不忍离开。昭君进宫多年,第一次见到多情而又年轻的,却又要离他而去,也是心酸不已。可是为了国家利益,昭君不得不北上。
  送走昭君后,元帝立即翻看美人画册,终于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细细一看,原来昭君眼下多了一个疵点,了昭君的美貌。大怒,将那个弄虚作假的画师毛延寿杀了。
  昭君随呼韩邪来到塞外,在匈奴又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二人感情很深,但不久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久旱不雨,水草枯死,牧民饥饿混乱,朔漠飞沙中又夹着一股邪风。当地居民说这些灾难都是汉女王昭君带来的,只有用她的血来祭奠匈奴先灵,草原才能化险为夷。呼韩邪终日愁闷,惶惶不安,昭君也愁眉不展,忽然她想起父母在她进宫前曾送给她一个锦囊。昭君打开锦囊一看,原来里面装有庄稼种子、金剪子和一张黄纸。昭君百思不得其解,伤心地流下了一串串泪珠。这泪珠滴落在冰凉的沙子上,沙地上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一股蓝晶晶的小清泉。昭君又惊又喜,有了水,还要有牛羊、水草、庄稼。她拿起了金剪用黄纸剪了一只小羔羊,想不到刚剪成,小纸羊就变成了真羊。昭君又用黄纸剪牛羊、水草花瓣,顿时,身边出现的绿草香花,成群的牛羊在其中吃草、休息。最后昭君又将锦囊中的种子撒在沙地上,顷刻便长出了庄稼。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世代传送着昭君的。昭君最后死在漠北,也就是现在首府南郊。呼和浩特是“青色之城”的意思,所以昭君墓也被称作青冢。
  再说元帝,因为思念昭君,一病不起,五个月后就死了。
  关于昭君的结局,除了这个的结局外,还有说、投水说等。无论什么版本,在大汉族主义者的眼中都是一个悲剧,理由是:王昭君被毛延寿这个所害,远离故土,就算她赢得了单于和匈奴牧民的尊敬和爱戴,但一个聪慧的水乡女子怎么可能和人有共同语言呢?
  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种中感叹着王昭君的悲惨命运。然而,我们不得不打断延续了千百年的一厢情愿式的意淫。
  塞外的幸福生活
  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中,一切“悲剧”的源头来自宫廷画师毛延寿这个“”。京剧上就有“骂一声毛延寿”“你不该投番邦丧尽了”,并且认为他被杀是大快。然而,王昭君传说中的一个最大破绽正是毛延寿。查《汉书》《资治通鉴》均延寿画宫女画以及被杀的记载。在历史上,汉宫是否存在按图召幸宫女的规矩,也未见正史记载。
  《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是这样的: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向汉宣帝请求援助。因为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于是,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后,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同时送给他三万四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汉元帝即位。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意思是自愿当汉朝的女婿,以便有所依靠。汉元帝同意了。以前匈奴强大,汉朝和匈奴和亲,都是挑选公主或者室的女儿,现在呼韩邪的匈奴已成了汉朝的附庸,于是元帝决定挑五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民间选来的宫女,进宫后就像鸟儿进笼一样,都希望出宫,但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宫女王嫱,即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也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好,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呼韩邪临辞之前,元帝召见五女,只见“昭君丰容靓饰,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虽然阅无数,也大为,想改变主意,却不能开口,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去了匈奴。
  汉元帝为什么没有见过昭君呢?《汉书》只说“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怨”,并未提毛延寿的事。事实上,是美人窝,如果没有特殊的际遇,从民间选来的王昭君见不到常正常的事。而史书中也根本看不到王昭君对西汉宫廷和的恋恋不舍,相反,却看出了她的、自愿脱离。
  汉元帝时,宫女为取宠,用重金贿赂画工,画工向宫女索赂的情节,来源于西晋葛洪写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这笔记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杂记,不一定符合真实历史。《西京杂记》等文学作品将毛延寿与王昭君联系在一起,可能因为当时西汉恰巧了一批宫廷画家,毛延寿是其中之一且画技最高的原因吧。
  王昭君到了塞外后,并不像传说那样,日日思念中原、思念,郁郁而终,甚至而亡,而是享尽待遇。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据《汉书·匈奴传》等史载,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所生的儿子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嫡子雕提模皋继位。依照匈奴汗国的风俗和律法,嫡子有跟庶母结婚的义务,于是王昭君再嫁给新。二人年龄相当,新单于更加爱慕王昭君。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继续当皇后,跟新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匈奴贵族。由于王昭君的原因,匈奴和汉族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至于王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爱情则根本没有可信度。后宫佳丽无数的汉元帝面对绝世,产生刹那间的眩晕是可能的,但产生爱情的可能性极低。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之后五个月,汉元帝就死了。如果王昭君留下,哪有幸福可言。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
  至于王昭君卒于何年,不得而知。昭君死后,葬于青冢,而专家考证说,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我国古代四大中,最能使英雄豪杰竞折腰,并且最为倾国倾城的,当数三国时期的貂蝉了。
  历来出名的都会与、文化有关,貂蝉也不例外,她是汉末三国纷争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貂蝉利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有精彩的描写。不过,就是这位家喻户晓的,至今身份仍扑朔迷离,尚未见底。
  貂蝉有名无姓,不知出处。《三国演义》说她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妓;《三国志评话》说她是吕布之妻,姓任,小字貂蝉;戏里说她是吕布的部将秦宜禄的老婆,也有人说她是董卓的婢女;元人说她是掌貂蝉冠的宫女,貂蝉冠是东汉武官帽冠,“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民间则另有传说,说她是个孤儿,无名无姓,从小在郊野与大自然为伴,行同乞丐。一日大司徒王允去郊外巡视,偶然发现了头上长满癞疤的她,就叫随从上前问话。随从嫌她脏丑不愿近前,她就大哭起来,边哭边用又脏又破的袖子擦脸,用脏手抓头皮,结果丑女顿时变天仙。王司徒觉得此女不同一般,可怜可爱,就收为义女,视如亲生,爱如珍宝,貂是山野中的珍兽,蝉在古人看来也是美好的事物,于是为她起名为貂蝉。此外,还有人将貂蝉写作貂婵,认为婵是用来表现她美好的意思。
  至此,我们发现,貂蝉的名字中“蝉”有两种说法:一为蝉,一为婵。其中“貂蝉”更被认同。那么,这样一位连名字都存在的真的存在吗?哪一个是真实的貂蝉?
  传说中的貂蝉
  古籍上虽没有有关貂蝉的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学者孟繁仁先生对文学作品作考证后得出结论: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十五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社会混乱不堪,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
  当时东汉王朝被董卓所,再加上有个勇冠三军的义子吕布,他更是目中无人,。朝中大臣惶惶,一些中不免生出的想法,司徒王允就是其中之一。
  有天晚饭后,王允到花园里散步,脑子里琢磨如何除掉董卓。不过要除董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先离间他和吕布的关系,否则就是以卵击石。正在王允百思不得其计的时候,花园的另一边传来女子的叹息声,顺着声音,他悄悄走了过去,发现府中的歌妓貂蝉正坐在石台上闷闷不乐。平日里王允待貂蝉就像女儿一样,他上前问道:“貂蝉,你有什么伤心事啊,干吗深夜在这儿唉声叹气的?”貂蝉一听王允这么问她,就说出了原委。原来她一直因为王允收养了她而希望能够报恩。最近她见王允总是愁眉不展,特别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猜想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儿,而且还十分棘手,自己又帮不上忙,才唉声叹气的。接着,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着她的地方,她一定万死不辞。貂蝉的一番话,让王允立刻想到,吕布和董卓都是好色之人,可以利用貂蝉使一个连环美人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以秋波,报董卓以妩媚。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之际,入董府貂蝉,并相邀于凤仪亭相会。貂蝉一见吕布,便假意哭诉被董卓之苦,惹得吕布怒火中烧。此时董卓恰好回府撞见这一幕,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趁机吕布,铲除了董卓。
  以上内容多数出自《三国演义》。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貂蝉无疑是其中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正是有了貂蝉,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于宫门前被戮。她的出现甚至加速了东汉末年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延续。大文豪金圣叹评曰:“十八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
  然而,在演义体小说中,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不见了踪迹。关于她的后事,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这就不免令人疑窦丛生。
  扑朔迷离
  按照《三国演义》以及其他演义的记载,貂蝉涉及王允、吕布、董卓三人,如果真有这个人物,正史中一定会有她的记载。然而,其他三人的事迹均在,却没有貂蝉这个人物。
  在《三国志》《后汉书·王允传》中详细记载了王允、吕布诛除董卓的事。其中提到,汉末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迁汉献帝于长安。董卓自为太师,非常,大臣、将士只要说话不小心,了他,就要掉脑袋。更有甚者,“苛酷,爱憎淫刑”,冤死者达“千数”,以致百姓在上都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神交流。一些大臣怕保不住自己,都暗暗地打算除掉董卓,这其中就有司徒王允书仆射孙瑞等人,他们常常一起密谋诛卓。当时董卓手下有一个叫吕布,是一个出了名的勇士(并未提到义子关系)。董卓知们都恨他,所以叫吕布随身着他。人们慑于吕布的勇猛,不敢对董卓下手。后来,王允利用两人都是并州人的关系,设法买通了吕布。
  《后汉书·吕布传》《三国志·吕布传》都记载了这么两件事。一则是:董卓叫吕布守中阁(内厅),而吕布“私与傅婢情通”。对此,吕布“恐事发觉,益不自安”。唐代颜师古在《汉书》上注称:傅婢,就是打理主人衣服衽席之事的侍女。这个与吕布私通的傅婢,应是董卓宠幸的侍女,否则吕布不会感到“益不自安”。
  另一则是:有一次,吕布稍不如董卓意,董卓拔出手边的戟就扔了过去,幸亏吕布眼疾手快,把身子一侧,躲过飞来的戟。后来吕布向董卓赔了不是,董卓也表示他,但吕布“由是阴怨卓”。
  吕布向王允讲述了自己差点被董卓杀了的事,王允觉得时机已到,就把诛杀董卓的密谋告诉吕布,让他做内应。吕布起初碍于“父子”般的情分犹豫不决,王允他道:“你姓吕,与董卓本来就是不骨肉至亲,如今你担心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还提什么父子之情啊?董卓掷戟之时,想到过父子情吗?”吕布觉得有道理,于是答应了王允。随后,大家经过周密布置,趁董卓朝会之际,吕布终将董卓刺杀。
  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提到一个傅婢,勉强可以视其为传说中的貂蝉。但是她跟王允毫不相干,王允不可能利用她实施“美人计”。再说,这个傅婢,仅是董卓与吕布的一个心理因素,不是形成诛灭董卓的核心人物。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则既没有貂蝉的身影,也没有傅婢的影子。书中是这样说的:
  当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密谋诛杀董卓。有人或许知道了此事,于是背着一块写着“吕”字的布在街上行走,边走边唱:“布乎!”有人将此事告诉董卓,董卓不知道什么意思。汉献帝三年四月,大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董卓穿着朝服准备乘车进宫,还没起程,拉车的马忽然受惊,将董卓摔到泥里。董卓回家,他的妻子觉得不吉利,他进宫,董卓没有听妻子的,但是却加强了防卫,吕布等人捍卫前后。王允和士孙瑞秘密将此事告诉了。商量过后,士孙瑞带给吕布讨卓的诏书,同时令骑都尉李肃和吕布的十余个勇士穿着卫士服,埋伏于北掖门内。董卓快到门前时,马受惊不行,董卓觉得古怪,准备打道回府,后经吕布力劝才继续前行。董卓进了北掖门后,李肃挥戟便刺,可是因董卓盔甲厚重,只伤了手臂。董卓掉下车来,环顾四周大声呼叫:“吕布何在?”吕布答:“有诏讨贼臣!”董卓知道大势已去,大骂道:“庸狗,怎么敢做这样的事?”吕布也不答话,举矛就刺,周围的士兵很知趣,一拥而上斩了董卓。
  这段记载中很明确地说,董卓被杀,王允是,吕布是具体执行者,但与貂蝉无关。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貂蝉其人、其事纯属虚构。而《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提到的傅婢,恐怕就是后世好事者和小说家笔下附会出来的貂蝉之样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貂蝉”一词倒非罗贯中所创,宋代大诗人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中就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诗句,不过那个“貂蝉”并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达官贵人。
  如果说貂蝉此人不存在,为什么民间津津乐道,说是王允设连环美人计,利用貂蝉杀董卓呢?首先是因为民间作品的渲染,如《刺董卓》《貂蝉女》《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等杂曲的广泛流传,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宣传,使人们以假。
  此外,人们相信貂蝉的故事,或许还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董卓生性,连公主都不放过,让此狂暴的历史罪人死于女子的石榴裙下,解恨而且合理;其二,吕布此人品行很差,他在归于董卓帐下之前就有丁原的,由这样的人物作为杀董大业的主角,人们不乐意,所以让他只是充当貂蝉、王允的杀董工具,合情合理;其三,王允为国为民,老谋深算,只有他有资格设计美人计,为此就得为他设计出个美人女儿貂蝉。
  以上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貂蝉在民间的形象就坐实了。
  貂蝉的七种下落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推断貂蝉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貂蝉的命运也不完整。她在完成义举后,就被主流文人所抛弃,不知所终。但仍有一些人在孜孜不倦地追寻她的下落,并且形成了“”和“善终”两大结局。
  “系列”至少包含四种不同的版本。
  昆剧《斩貂》中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后,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关羽受纳这位污点,又怕她被别人,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中则说,曹操欲以美色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断然铲除了这个祸患。
  明代以后,在文人的悉心下,貂蝉和关羽的故事又演变出第三种版本。明剧《关公与貂蝉》中的貂蝉向关羽详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痛说内心,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
  第四种版本是说貂蝉在关羽的下逃走,削发为尼。后来曹操派人追捕,为保全桃园三兄弟,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国家而去。
  “善终系列”则有三个版本,一是貂蝉削发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言明自己的贡献,最后在庵里寿终正寝;第二种版本则称关羽不恋,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此后貂蝉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乡人为其建庙祭奠。在这期间,为了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貂蝉还组织戏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戏台,成为该村的一个诱人景点;第三种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后终相厮守,不料自己兵败身死,貂蝉从此蜀中,成了寂寞无主的村妇。
  1971年左右,还有人在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其铭文约略为:“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里的“炎帝”,疑为“关帝”的讹记。直到1652年,清顺治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民间才开始出现“关帝”的简称,因此,这块墓碑可能只是好事者的伪作。
  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第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后来许多精彩桥段的基础。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想到他们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至今还流传在中原大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后来中国社会流行的结拜异姓兄弟的风俗,在换帖“义结金兰”的誓词中,总少不了桃园结义中的这两句话。可见,刘、关、张与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国人的心中。
  那么历史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否真有其事呢?
  虽然人们把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出来的。
  理由一:《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说了一句话:“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关、张三人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患难相携。关羽、张飞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驾护航,不避艰险。但此句只说三人“恩若兄弟”,未见得是结拜兄弟的关系。关羽那句话进一步确定,三人未结拜,因为他称刘备为“刘将军”。
  《三国志·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年轻时和关羽一起事奉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张飞把关羽当兄长一样看待,未提刘备。而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见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人后,魏文帝曹丕问群臣刘备会不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刘晔形容他们的私人关系为“恩犹父子”,连“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样;其二,没有史料证明三人曾经结拜兄弟。
  理由二:年龄排序有误,如果结义,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随后,他在同一天先后认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次日,三人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当时“年已二十八岁”似是有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卒于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时年六十三”。由于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应生于161年。那么,中平元年他应该不到二十五岁。
  再看关羽。史料记载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学者胡琦经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159年,比刘备大两岁。
  清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文中称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160年)。按照这种说法,关羽也比刘备大一岁。
  张飞的年龄相对比较好界定。据《关公年谱》记载,张飞小刘备四岁。
  综合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最长,刘备次之,张飞最小,假如真有桃园结义,应该是“关刘张”,而非“刘关张”。
  由于“桃园结义”不但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间之所以有桃园结义的传说,可能是对史书中“恩若兄弟”的想象与附会。至于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要称刘备为大哥,是因为刘备是君,关张是臣,从行政级别上看,刘始终大于关、张。
  “桃园结义”的历代演变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桥段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配合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出来的。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就已经流传很久了。
  宋元时期成形
  至迟在宋代,民间就开始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就有“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到了元代,该故事越来越完备,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下面举两个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对该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此人,随后逃往涿州范阳。此时张飞正在当地开肉店。这天,张飞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告诉伙计,如果有人能从巨石下取出刀,就将肉送给他,分文不取,并让伙计记住他的住处。不久,关羽过此店,听说此事,轻松地搬开巨石,从石下取出刀,却要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链蛇钻进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描写得更实:
  关羽是平阳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每每看到乱臣贼子,就心生怒气。后来,因本县官员好贿,黎民,关羽一气之下将县令杀了,而后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张名飞,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是当地大富人家。这天,他正站在自前,恰逢关公走过。张飞见这个汉子生得状貌非俗,于是向前施礼问候。关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诉了张飞,听了关公一席话,张飞觉得关公有大丈夫之志,于是邀其到酒店共叙。二人把盏相欢,言语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样。
  这时,恰逢刘备在街上卖草鞋,卖完后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刘备生得状貌非俗,有说不尽的福气。于是,关公向刘备敬一杯酒,这刘备也不客气,一饮而尽。聊了几句之后,三人干脆坐在一个桌子上了。喝了一会儿,张飞说此处说话不方便,请刘、关二人去他家中一叙。在张飞家的后桃园内,三人在亭内摆酒畅饮。席间,三人各序年甲:刘备最长,关公为次,张飞最小。于是,三人结为兄弟,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又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三国演义》中达到顶峰
  毫无疑问,是《三国演义》把桃园结义这个故事发扬光大,并推上了的最高峰。时间进入明代,桃园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甚久,且版本众多。罗贯中将历代的“结义故事”去粗留精,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写出了“桃园三结义”的经典版本。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这样一来,故事的立意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关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实的,因此,“桃园结义”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民间为什么津津乐道
  在以《三国志》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实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以刘备为首的刘、关、张、诸葛亮等也并不是、忠义的,而仅仅是当时三方割据中的一方而已。但在其后的几个朝代中,这两方的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曹操逐渐变成了奸雄,刘备一方成了的,尤其是关羽和诸葛亮更是被逐渐神化,被赋予了和平级甚至高于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国各地的关帝庙有几千座,比孔庙还多。这个戏剧化的逆转主要是在唐、宋时期发生的,南宋时期是主要的转折点。
  北宋末年,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兵所灭,其无力抗战,偏安一隅,在临安(杭州)建立了首都。当时,南宋人对占据北方的金人。在三国时代,曹操的魏国占据的就是北方,蜀国和吴国占据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时期,凡是提及三国故事时,曹操就成了人们的假想敌。的和的人民都一致把对金人的痛恨转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们也就更加拔高刘、关、张的的形象。
  另外,中国人向来推崇忠义、思想,而刘、关、张三人的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个心理需求。加之,中国历史上向来把刘备作为正统的汉室族,曹操则被看作是篡权的奸雄,所以,人们也愿意让刘备有两个武功高强,赤胆忠心的兄弟。而《三国演义》明显是支持刘备而贬低曹操的。
  知道了这个历史背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刘、关、张结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但是中国第一个女不是她。历史上比武则天更早称帝的女人有两个:一个诞生于北魏,不过只是另一个女人布置的一场闹剧;另一个则唐高时期货真价实的女陈硕真。
  闹剧女
  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时年六岁的肃孝明帝即位。由于肃年幼,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孝明帝十九岁时密谋太后归政于己,没想到机密泄露,胡太后先下手为强,将孝明帝的嫔妃刚生下的女孩谎称男婴,立为“太子”,并天下。不久,胡太后又毒死了孝明帝,立假太子为帝,改年号“武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早于武则天一百五十六年。
  这个事情要从胡太后说起。
  胡太后名叫胡承华或胡充华,她的发迹纯属偶然。她本是一介平民,历史记载她进入是因为她的母亲,还有一说是因为她的姑姑是个比较有名气的,而北魏常推崇佛教的,这个便利用经常进宫讲经的机会推荐胡承华进了。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女人肯定都是有本事的。胡承华的魄力在她怀孕之后就体现出来了。
  早在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建国之初,因为看多了汉、晋时代的外戚,于是立了一个规矩:立太子则母。胡承华进宫时,这个规矩还存在。那时候后宫的妃子们因为怕生下太子而丧命,在怀孕后就想办法把胎儿打掉,没在肚子里弄死的就在出生后弄死。胡承华有了身孕后,有人劝她把孩子弄死,她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天子哪能没有儿子!你们怎能那么,只顾个人而不顾国家前途!”而且能生个儿子,并立为太子。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
  她后来真生了个儿子,并立为太子,叫元诩。按规矩胡承华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宣武帝爱极了这个女人,最后竟然让她在后宫、朝廷的斗争中活了下来。俗话说,不死,必有后福。很快,太子元诩当上了,这时的胡氏已成了胡太后,把持了朝政—开国拓跋珪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刚开始,胡承华勤政,为她获得了声誉。接着,她开始铲除,独掌。
  会让人失去。小长大后,按道理胡承华要还政于帝,但是谁愿意放开手上的呢?于是,胡承华毒死亲生儿子,立了刚生下一个月的女孩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
  胡承华当然不会错把女孩当男孩,她只是为自己称帝做铺垫。后来她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把这个小女废掉了,立了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做了。虽然胡承华没有称帝,但是虽无之名,却有之实,她自己也自称为“朕”“寡人”。历史上把持朝政的女人很多,但是敢自称“朕”“寡人”的除了武则天,就是这个胡承华了。
  也就是说,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女婴在另一只手的操弄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而是操弄这场闹剧的胡承华,却借这个婴儿成了名义上的。
  义军女
  如果说上一个女还有些遮掩,属于以假乱真,那么下面这位就是货真价实的女,她叫陈硕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称女皇的人!为何她名不见经传呢?那是因为她没有武则天那样大的影响,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宫廷秘闻和种种传说。
  陈硕真,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代农民起义女,她自称,民间奉以为神。
  唐高李治继位的第四年,即653年,睦州青溪县(浙江淳安)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为首的是位巾帼女杰,就是陈硕贞。她自称,建立,震动了一方。
  陈硕贞,史书上又写作陈硕真。关于她的出身和年龄,由于史料缺乏,已无法知道。但据推断,她发动起义时年纪很轻,因为史书称她为“睦州女子”而不是“睦州女人”,古人在用词上一般是很讲究的。
  青溪位于今天浙江西北部,与安徽相邻,这里山高谷深,河汊交错,物产十分丰富,尤其是漆、茶等经济物生长旺盛。正因如此,者对此地格外关注,索求无度,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当时唐朝刚刚经历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经济、文化形势一片大好,但在类似青溪这样的局部地区内,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仍很尖锐,人民对唐朝的还心怀不满。忍无可忍之下,陈硕贞发动了青溪起义。
  陈硕贞发动起义是经过认真谋划的。一日,陈硕贞向邻居们说自己将要成仙而去,离开这里,为此特向乡亲们道别。不久,陈硕贞果然在乡里消失了。对此,邻居有的信以,有的半信半疑,还有些人根本不信,他们向说:陈硕贞成仙是假,图谋不轨是真。派人四出搜寻,并将其抓获。当地官员后,以惑众、图谋不轨之类的将案情上呈。没料到,却以查无实据为由,将陈硕贞开释。
  本来,陈硕贞想以成仙为名离开一段时间,一则让人相信她真已成仙,二则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本领、思考起义计划,待时机成熟,再利用的身份回乡组织起义。不料半途出现这场变故,幸而及时化解。这使陈硕贞明白了已在注意自己的行动,于是归乡后她决定马上举行起义。归山猛虎,入海蛟龙,必然会兴风激浪,风暴爆发在即。
  陈硕贞有一位亲戚叫章叔胤,他积极支持陈硕贞的起义计划,并帮她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章叔胤对外宣传说,陈硕贞已从天上返回青溪,现在她,变化莫测,可以召神将役鬼吏。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玄,方圆百里的百姓无不对陈硕贞膜拜,陈硕贞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神语仙音,足可令信徒赴汤蹈火而不辞。
  用教组织群众,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一大特色,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秦末陈胜吴广的狐鸣鱼书,汉末张角的太平道,东晋孙恩卢循的五斗米道,以及清末洪秀全的拜会莫不如此。教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召集大批群众,主要源自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那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教屡屡被运用且屡屡有效,也就毫不为奇了。
  陈硕贞所运用的是。这一点古人未曾明言,但章叔胤称陈硕贞自天回还,而且能召神役鬼,这些都是采用了的说法。另外,当时人们把陈硕贞当成卢循、张鲁(汉末五斗米道的首领)一类的人物,可见陈硕贞运用的是。原因或许在于,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而浙江是广泛传教的地区之一。
  653年秋,陈硕贞正式宣布起义,与进行对抗。她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任命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而她自己则称为“文佳”。在中国历史上,参加农民起义的妇女不计其数,但做的妇女却寥若晨星,而做且又称的妇女,则只有陈硕贞一人。从这一点上讲,她比许多男性农民更具魄力。
  陈硕贞发动起义后,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在很短的时间里,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唐朝者十分不安,急于将其剿灭,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起区实行,其发展,控制人口流入义军。进入该地区的人,包括僧侣,一律受到。
  为了打开局面发展力量,陈硕贞指挥义军攻克了睦州许多属县,如桐庐、于潜(今浙江昌化东南)等地。然后,陈硕贞挥兵进入今天的安徽境内,攻打歙州(今安徽歙县)。由于唐军的顽强抵抗,义军攻势受挫,撤出战斗。陈硕贞进入安徽的意图没能实现。
  从歙州撤出后,陈硕贞调整了战略,由集中兵力进攻改为分出击,采用运动战与袭击战结合的方式扩大范围。在此方针下,陈硕贞命将领童文宝统兵四千,偷袭婺州(浙江金华)。不想,童文宝率兵进入婺州后,即被官兵发觉。于是,童文宝变更战术,推进。这时,担任婺州刺史的是崔义玄,此人在隋末群雄并起时也是个不甘寂寞的活跃人物,先投奔李密,未受重用,改投李渊。崔义率在城中收到义军攻来的警报后,立即集合文官武将,准备发兵抵抗。官员们慑于义军的声威,纷纷说:“陈硕真有神灵护卫,敢与其兵对抗者,无不杀身灭门,还是回避为上。”这时,一个叫崔玄籍的司空参军站出来说:“顺天心合的起兵,有时尚且不能成功,陈硕贞不过是个有点法术的女人,一定不了很久。”崔义玄闻听此言,大喜过望,立即命崔玄籍为先锋官,他自己统率大兵跟进,了义军的进攻。
  陈硕贞闻知童文宝在婺州受阻,带领主力到婺州参战,参战的义军达数万人。然而,义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起义才一个来月,战士未经训练,战斗力有限,过去能克州陷府,凭的是声威和拼劲,如今声威和拼劲虽在,但面对训练有素的官兵就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这种的对峙战又是义军所未经历过的。所以,婺州境内的相持,虽然很有压力,义军同样受到阻挫。双方都在寻求击败对方的办法。
  陈硕贞为了改变客地作战、敌情不熟等不利条件,不断派出间谍,剌探敌情。有一次仅被唐兵擒住的间谍就达数十人。这个数字可能被敌人夸大过,但以常理推之,数万人的义军使用的间谍肯定不止此数。
  崔义玄为尽快打败义军,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派人去邻近州府搬取援兵,二是稳定军心。一天夜里,崔义玄对手下人说,刚才看见有一颗星附入敌营,他断言,自己一定胜利,对方一定。其实这不过是崔义玄为鼓舞军心,煞费苦心的故事而已,但这故事在古代却能打动,因为,当时的人都相信地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人亡则星落。
  当年十一月底,扬州长史房仁裕接到崔义玄的求援后,马上发兵进至婺州,与崔义玄联兵向义军发起进攻。此次战役的场面如何,由于缺乏史料,难以尽知。但从战斗结局看,参战的数万义军,除一万多人被俘外,其余大部分战死。数万人以命相抵,场面无疑惊心动魄、。“文佳”陈硕贞及仆射章叔胤在战斗中被俘,最后英勇就义。
  当地百姓不肯相信陈硕贞已死,他们了一个传说,说当起义军最后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时,陈硕贞立马山头,回顾左右,义军已经所剩无几。她挥舞双剑,准备再冲下山去。房仁裕和崔义玄指挥官兵万箭齐发,顿时箭如雨下,陈硕贞舞动双剑,远远看去只见两团白光护着她的。官兵的箭轮番向那两团白光射去,最后,陈硕贞胸腹连中数箭,两团白光渐渐了。就在官兵一拥而上,想抓住陈硕贞时,忽然天边飘来一朵,一只巨大的凤凰降落在山头,吓退了官兵,然后载着陈硕贞腾空而去。于是,那山现在就叫“落凤山”。
  陈硕贞的事业在婺州终结了,虽然她从起兵到兵败身亡,不过一个多月时间,但是在东南引起的震动极大。她以女子之身自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今天,在青溪的“天子基”、“万年楼”等遗迹中,似乎仍可找到当年的“文佳”的影子。也许有人说北魏时期的傀儡女皇和唐高时期的女陈硕真,都不如武则天的影响大,也不够名正言顺,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可能把二者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皇,谁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个女皇还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就算北魏的傀儡女皇称不上是正牌的第一女皇,也轮不到武则天,因为还有陈硕真挡在武则天前面。虽说陈硕真起义并未波及整个中国,但她毕竟比武则天早称帝六十五年,从她的起义所引起的巨大影响,还有她的思想来看,她也足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皇。所以这么说来,武则天算不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
  20世纪80年代,以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几乎无一不提到少林派,并将其与武当派分别奉为僧、道的武学正,这让民间形成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印象。有正就有圣地—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福建南少林(现已不存在)为辅;有圣地就有,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一个名叫达摩的印度。
  然而有趣的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几乎都在正史中有稽可考,但达摩是个例外,他的来龙去脉扑朔迷离,是不是与少林寺有关还有待考证,更遑论是少林武术的鼻祖了。
  达摩是谁?
  去过嵩山少林寺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个达摩洞。据说达摩当初在此地,由于时间过长,至今还可以看到达摩反映在石壁上的影像。这个说法当然有些超现实主义,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一种象征意义。
  达摩又称“达磨”“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当作开山祖师。但是,达摩是谁,生于何方止于何地、何时,却说法不一。
  元代僧人觉岸的《释氏稽古略》及梁代释慧皎的《高僧传》上说他是南天竺人。《释氏稽古略》上明确地说他是“西天二十八祖,初祖达摩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名刹帝利”。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波斯人,北魏人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说:“时有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以上三本书都是佛教研究的重要文献,但记载却相差甚远。南天竺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波斯相当于现在的伊朗,达摩究竟是印度人还是伊朗人?这是一桩无头公案。
  达摩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也是一个无头案。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有520年、526年、527年三种,它们分别出自《释氏稽古略》《景德传灯录》《佛祖统记》。我们本来可以从中任选一种,但是,《景德传灯录》中又说“(达摩)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乃端居而逝。”而南北朝时期用过“太和”这一年号的只有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是495年。这样,矛盾就出来了:一个已经在495年去世的人,如何到了520年(或526年、527年)又来到了中国?这除非是仙话。
  达摩是哪一年去世的?这也很难确定。
  除了提到的北魏太和十九年以外,还有528年、534年、536年、537年等几种说法,它们分别出自《释氏稽古略》《续高僧传》《旧唐书》。
  达摩来华后到过少林寺吗?答案扑朔迷离。
  根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发其墓,但有履而已。”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达摩来中土后的活动线:达摩来中国以后先到了南朝的梁帝国,并且与梁武帝萧衍有过一面之缘。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曾三次,而且亲自召开无遮大会,亲自说法。然而,他对佛教的观点与达摩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两人谈得很不投机。之后,达摩渡江北上,到了北朝的北魏帝国,并隐居于嵩山少林寺。
  《旧唐书》的作者是谁,目前尚存在争论,通常的说法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刘昫。刘昫生活的时代距达摩所生活的时代达四百多年之久,而之前提及达摩其人的《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中,均未提及达摩曾经到过少林寺一事,所以《旧唐书》中的说法值得怀疑。
  在《旧唐书》之后,成书于北宋真景德年间(1004—1007年)的《景德传灯录》,再一次提到达摩曾“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九年”“居端而逝”。然而,按照该书另一处的记载,达摩于495年逝世,而少林寺在次年,即太和二十年(496年)才建成。在一本书中存在如此明显的漏洞,那么,书中所提及的达摩在少林寺九年的事就很值得怀疑了。正是积于此,有学者认为,达摩和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都没有什么关系。
  倘若说达摩未去过少林寺,少林寺却有许多与达摩有关的遗迹、遗物,如千佛殿前的“达摩亭”、天王殿西北的“一苇渡江”石像、少室山脚下的“达摩庵”、少室山顶上的“达摩洞”、“石”等,这又如何解释呢?唯一说得通的解释是,达摩确实曾经在少林寺建立之前到少室山过,因此后来的《旧唐书》等书把后事加诸前人头上,说达摩“寓止于少林寺”。这就像史书中把刚出生的刘邦称作“太祖”是一个道理。
  达摩与少林寺武术有关吗?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又源自何方?这一问题自明清以来就争论不休,其中以达摩或少林初祖跋陀创造两种说法流传最广。
  我们姑且以为达摩确实到过少林寺,那么,他与少林寺武术有什么渊源吗?也没有。因为《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一大批史书中,均没有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经》的武学著作。该书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5#
匿名  发表于 2024-1-20 05:14:29
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6#
匿名  发表于 2024-1-28 00:28:04
温州半自动切纸机故障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性用品

GMT+8, 2025-1-2 01:22 , Processed in 0.079079 second(s), 21 queries .

网站地图

回顶部

男人在床上对女人的七大期待 爆!女人是否真有“体香”? 你的性能力能打几分 你知道女人性唤起的标志吗? 女性生理:经期前后做爱会让你更爽更销魂
夫妻吵架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单身物语:送给单身女人的必备情感法则 性爱技巧:教你“坏坏”的性爱动作 性高潮:使女人连绵不断的高潮的技巧 性生活自问的6个问题
诱惑那么多 婚外性离你有多远? 自慰手淫:原来会自慰的人性欲真的旺盛 影响生男生女的因素有哪些呢? 精液对于女人健康的12大奇效 女性性心理:女人的性器官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延时喷剂 原理是什么呢? 通过男人手掌看性能力高低 男人,五十岁是第二个性高峰期 8种性障碍用什么方法才能消除 未婚先孕的女人的心理
http://anqing.w91.cn/thread-16051-1-1.html
http://anshun.w91.cn/thread-1769-1-1.html
http://anyang.w91.cn/thread-33888-1-1.html
http://anshan.w91.cn/thread-2193-1-1.html
http://bbs.w91.cn/thread-14405-1-1.html
http://bbs.aizse.com/thread-4766-1-1.html
http://alashan.w91.cn/thread-16051-1-1.html
http://ankang.w91.cn/thread-1769-1-1.html
http://bangbu.w91.cn/thread-33888-1-1.html
http://baiyin.w91.cn/thread-2193-1-1.html
http://baise.w91.cn/thread-14405-1-1.html
http://bijie.w91.cn/thread-4766-1-1.html
http://baoding.w91.cn/thread-3746-1-1.html
http://baishan.w91.cn/thread-15425-1-1.html
http://baicheng.w91.cn/thread-25697-1-1.html
http://benxi.w91.cn/thread-17675-1-1.html
http://baotou.w91.cn/thread-39770-1-1.html
http://bayannaoer.w91.cn/thread-7341-1-1.html
http://binzhou.w91.cn/thread-29637-1-1.html
http://baoji.w91.cn/thread-5563-1-1.html
http://bazhong.w91.cn/thread-13063-1-1.html
http://bayinguoleng.w91.cn/thread-34839-1-1.html
http://boertala.w91.cn/thread-9989-1-1.html
http://baoshan.w91.cn/thread-8144-1-1.html
http://chaozhou.w91.cn/thread-276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