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4-11-24
- 最后登录
- 2015-4-2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5893
- 精华
- 0
- 帖子
- 41887
|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人的性心理只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伴随性生理的成熟才逐渐产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由于婴幼儿期的性心理与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在介绍婴幼期性心理特点以前,先介绍其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形成及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婴幼儿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分析综合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他们的感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知觉逐渐产生,并且有初步识记能力和智力活动,情绪反应也开始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其心理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心理过程开始具有自觉性和随意性。
1、感知觉和注意力发展
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新鲜的玩具或其他物体出现在婴儿的面前时,他们便积极地去触及并摆弄它们,在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熟悉物体的各种属性。他们往往需要把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加以感知后,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婴儿知觉的目的性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务。常常凭兴趣而异。例如,二、三岁的婴儿,冬天看到遍地积雪,他当然知道雪是冰凉的,但他却偏要兴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记了雪是凉的。
婴儿的注意多半是无意的,在生活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大,从周围的接触到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注意,注意力也逐渐趋于稳定。可以专心地玩弄新带给他们的玩具,专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专心地看电视节目。
2、思维的发展
作为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婴儿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已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如球滚到床下,他会用小棍棒拨;东西放在高处,他会站上去拿;他们把各式各样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种东西都叫“玩玩”等。可见婴儿思维已经产生了。但这时的思维,仅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直觉行动性。即婴儿进行思维时,是跟对物体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他们不会想好了再行动,只是在行动中思考。第二,概括的水平很低。即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只局限于他生活现实中所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同类事物,因此概括的范围非常狭窄。此外,其概括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3、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进一步的分化。分化表现为两极性;积极的和消极的。婴儿情绪进一步分化,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在积极性的情绪方面,这时的孩子会对同样亲近和喜欢的人产生不同形式的快乐表现:亲昵地依偎着奶奶,要求她讲故事,高兴地求哥哥给画画儿等。
婴儿也开始有情感体验。最初表现出来的是同情心,对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愤怒;对小白兔一类的小动物表示怜悯等。随着言语机能的发展,对美、丑、好、坏有了一定的分辨,萌发了人类高级社会情感。尽管这时的情感体验还不深,但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是一大进步。
4、自我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我们知道,新生儿和早期的乳儿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存在,连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象吸吮着母亲的乳头或象皮奶嘴一样。以后由于同手抓握,玩拿物体,再后来学会行走,在他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区别。逐渐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有了自我感觉。婴儿期的儿童,学会自由行走以后,特别是掌握言语以后,通过词的中介作用,对于儿童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先学会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当然,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是不明确的自我意识,有时还不稳定、不连续。此外,到三岁时,在自我意识形成中,也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即独立性的萌芽。他们常常自己要干一些事情,不愿大人帮助。
婴儿期上述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为幼儿期身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1、感知觉、注意力的发展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其特点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幼儿的注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无意注意高度发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形成。幼儿期由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周围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还从许多活动中发现很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不自觉地对它们加以注意,这样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及幼儿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到学龄前,儿童已能自己设定目的任务,并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务,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为儿童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思维的发展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其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其思维特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3、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幼儿生活和需要的发展,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愈来愈分化,内容日益丰富,体验逐渐深刻,表现形式也就越见复杂。其表现特点为:冲动性。即处于激情状态,随时爆发不能自控;易变性。即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出喜怒无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绪常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明显外露。即常常会毫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情绪。
幼儿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形成,并开始发展。高级情感可以分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儿美感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环境、服装有一定的感受,活动中可以产生美的体验,能够欣赏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理智感明显表现在求知欲上,道德感则主要体现在参与集体生活和活动中能逐渐掌握行为规则,维护道德标准,对“好人”“坏人”也有鲜明的态
度。
4、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中,反映着儿童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
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幼儿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自我意识使每个幼儿形成具体、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根据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到细致的评价;从片面性的评价到较全面性的评价;从过高评价自己到谦虚评价。上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变化趋势表明了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二、婴幼儿期性心理
(一)婴儿期性心理——无意识性愉快体验
以前人们有一种误解,以为在儿童时代,尤其是婴儿期性冲动是不存在的。现在虽然有些人已经改变了这种看法,但仍认为此种存在并不是正常的存在。那么,婴儿期到底是否存在性心理呢?其表现有何特点呢?其性角色的发育由何种因素影响呢?
著名的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Eliis)曾在他的《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婴儿出生不久,生殖器官感受性刺激的自然倾向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变异的范围。在初生的婴儿,这一部分也往往感觉到刺激……这是很寻常的事。”弗洛伊德也认为,就人的个体来说,他的性生活早在婴儿期就开始了,而不是从成熟期才开始的。许多学者的观察发现,一周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常出现生殖器官的手淫行为。还可以见到手淫时出现性高潮现象。可见,婴儿期存在性问题。这种性的问题取决于性器官决定的性别差异,是在性身份的确立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性心理表现特点是无意识的性愉乐体验。它和婴儿早期与父母关系直接相关。
婴儿出生前,父母和胎儿并无直接的肉体接触。在一部分家庭中,孩子出世时,父亲在场。但在更多的家庭中,父亲没有与妻子共享这一经历。做父亲的无法体验胎儿在母体体内时,母亲的那种兴奋、那种感受。婴儿出生后,由于母亲哺乳,照顾孩子,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的机会、方式均比父亲多,因此,婴儿与父亲和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产生不平衡的局面。而这种不平衡局面还继续维持下去。这对婴儿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看来,婴儿吸乳只是生来所具有的一种本能反应,或简单作为提供营养的一种自然手段。但多数性心理专家认为,婴儿吸乳,含有性的因素。婴儿在吸乳时,其嘴唇与母亲的乳头发生接触之际,婴儿势必感觉到极度的愉快。大家知道,对于哺乳期的婴儿来说,吸乳是防止婴儿哭闹的最好办法。婴儿吸不到乳头时,往往喜欢吸大拇指。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给婴儿提供一些快感。由于口部到了成人时期是一个性欲部位,故一些性心理学专家把口部作为婴儿期“性欲”快感中心。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精神病通论》一书中写道:“当婴儿在怀抱内熟睡,感到满足的时侯,他那舒服的神情和成年时体验到性满足后的神情相似”。“吃奶吸乳乃是整个性生活的最早期的表现形式,是后来各种性满足的雏型”。弗洛伊德还在其《幼儿的性欲》一文中,把口和与口唇相连的部分称为“口部性快感区”。弗洛伊德的观点对我们研究婴儿性心理具有一定意义。
对于婴儿来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身体的长高,其感知觉、思维、情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性心理的发展的这种无意识的性愉快体验,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二)幼儿期性心理——性意识的蕴育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生物因素(先天的染色体组成和生殖器官结构)只是决定了婴儿的性身份,但如何发展性心理和进入性角色,在后天,尤其是幼儿期,学习会起重要的作用。此阶段是性意识的蕴育阶段,其性愉快体验从无意向有意转化,逐渐认识到性器官的差异,识别性身份,并开始意识到性角色。弗洛伊德将此期称之为“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1、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发育特点
性身份就是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是一个人感到自身是男是女的方式;而性角色则是性身份被人所描述或者被自身所证实的方式。一般性身份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就已确立,幼儿能够识别自己是男还是女。同时,他们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角色。也即自己应该扮演男性,还是女性角色。
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发育途径是比较复杂的。幼儿对性的认识受到父母、社会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影响,其中包括父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幼儿本身的个性因素。
一般性身份的主要决定因素到18个月时就已充分发育。随着幼儿语言机能的发育,感知觉的发展,通过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不同玩具服装等的识别,使幼儿敏锐地察觉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识别自身的能力的不断提高。通常在18个月至3岁之间,幼儿更多地意识到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衣着打扮上的差异,慢慢地了解了自己的性身份。比如,小女孩的衣服总是很鲜艳、头发总比男孩长、喜欢玩布娃娃等;而小男孩的衣服多很随便,短短的头发很利落、喜欢玩枪、车等玩具,这就可以从一个新的方面识别性身份。
到了三岁或更早一些,幼儿在家庭和周围的环境里开始意识到性角色,父母的态度及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对性色角的识别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不能恰当地打扮孩子,或者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打扮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甚至将女孩当男孩抚养,男孩当女孩抚养,在取名、购买玩具、对幼儿谈话,对其行为要求以及做游戏中不能以幼儿正常性角色去强化,最终造成孩子性角色识别障碍,成年后往往导致性变态。
其他人的感觉或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以多种方式影响幼儿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发育。
2、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
弗洛伊德把幼儿性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谓自恋期。这是开始于婴儿降生后的最初阶段。因为吸吮动作在这一时期最重要。所以,口部性本能占主导地位。将近两岁时,幼儿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把自己当作爱的对象。第二阶段是两岁左右。这时,母亲发挥权威,要求儿童控制便溺,这就造成肛门快感区的自我满足。第三阶段就是伊底帕斯潜意识情意综合期。这是幼儿性欲发展中最危险的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爱的对象,首先不可避免地把爱的感情发泄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或保姆。这时儿童的性要求要由异性父母来满足,对同性双亲怀有对立情感,即具有“恋母情绪”和“恋父情绪”。弗洛伊德把第三个阶段的幼儿性欲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将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特性。
依据弗氏观点,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中,一般经过“肛门欲期”和“性器欲期”。孩子从8个月至3、4岁为幼儿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欲期”。这一时期,幼儿从排泄物的充足和排放两个过程得到满足。他们喜欢玩弄大便,喜欢摩擦肛门,大小便时总爱磨蹭,断断续续不愿很快结束。如果平日的大便行为很自然,很顺利,而并没有便秘,则这种由肛门造成的快感中心的机会并不多。否则,排泄的行为势必引起一种通畅与愉快的感觉,日久天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3—7岁是性心理发育的“非性爱的异性好感期”,弗洛伊德称之为“阳具崇拜期”。这个时期,幼儿已具有初步的性别意识,知道男女性别角色,并发现男孩和女孩性别上的区别。男孩常因为有阳具而感到自豪、得意,常喜欢光腚和玩弄阳具;女孩羡慕阳具,常因自己缺少阳具而感到羞涩。这一阶段,幼儿的性器欲并不强烈,它常常和父母的亲情混在一起,在与父母的亲切感情之中带有性的意念。男孩常常偏爱母亲,极端者甚至想独占母亲而仇视父亲;女孩则存在“爱父仇母”的相应情形,弗氏称之为“恋父情绪”或“恋母情绪”。如果幼儿时期的这种恋父、恋母情绪太深,不能及时割断,会有碍于幼儿性欲和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虽然国内一些心理学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幼儿性欲的一些看法和理论,但从生理上、心理上分析,许多现象确属性问题。那么,幼儿性心理发育有何特点呢?
3、幼儿性心理发育特点
幼儿性心理发育具有两个特点,即自发性和好奇性。人们常常看到3-4岁幼儿玩弄、触摸或暴露性器官,如男孩用手摸阴茎,女孩用桌子边角或其他物体去触及阴蒂而感到快感,这并没有性目的,而是一种自发现象。幼儿还常常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裸体向异性小伙伴显示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是好奇心的驱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此过程便是性意识的蕴育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对幼儿的性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是非常重要。
|
|